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Half_Way_Home__by_Hemingway81
#前言
我构思这个《十年》的专题已经很久了,我希望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顾一下过往的十年,展望一下将来未知的十年。

因为我的过往的十年里都有写字的习惯,而我又不希望仅仅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过往的十年,所以也就有了我眼下的这个构思,即用过往的文字与现在的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回顾一下过往的十年。

因为在2005到2009年,我家里面是没有电脑的,所以这期间的所有文字均是我手写在日记本上的,为了我这个十年的纪念,我把当年笔记本上面的文字抄打在这个用电的「笔记本」上。

十年的故事实在会显得太长,所以暂时决定分成三部分,即2005–2007为第一部分,2008–2009为第二部分,2009–2012为第三部分,2012-2015为第四步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继续关注之。

我这样一个关于十年的回顾与评价并不想谈论过多的背景,并不想刻意地在前面介绍我自己,但是为了让你更能理解,我还是要主动的解释一个事情即「2005年本人12岁」,我更愿意这样一个回顾与评价只是写给我自己的,当然如果你愿意读的话,你仍然能够从文字中了解到我的过往,这也绝不是问题。

当然,细细读来这些文字,很多时候确实会看起来很像流水帐,即使是前不久我看过的奥斯卡热门影片《少年时代》也是如此,但是,这就是boyhood。
#正文
#2005年

《春天——-「人」》
春天这个季节,的确是让人轻松的。有人把它比作母亲,因为他为我们做了很多事,而他却毫不怨恨。它又像是一个坚强的人,无论经过怎样的风雨,他总是不服输,不气馁,勇敢的去面对。
春天一来的时候,就像是个刚生出来的孩子,柔弱且令人喜爱。
大概只有三两天的功夫,春天已经成为一个顽皮的小伙子,河化了,天气暖和起来,没有了烦恼,多么的可爱,多么的纯洁,在微风中,他欢笑着来了。在微风中吹拂大地之时,当燕儿在空中跳舞之际,我在哪,他就在这风声,雨声之中欢笑着。
半个月的光景,留数上长出了柳枝上的嫩芽,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呀,多么的可爱呀!
匆匆然的时间,春天马上将度过他的这一年的旅程,后接替他的夏天,春的「老年」,一定是很享受的,春之「老」其并不老,是心犹盎然向上的,朝气蓬勃的,他的脾气大了吗?不是的,他的脾气还是那样的温和,那样的让人舒服,春之老年唯一的遗痕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样的逍遥了,这儿开一朵花,那开两朵梅,这出一片红花,他外带来的是夏女士,他将要夏天带来,将之后的世界带出来。
春天即将过去了吗?夏天即将来到了吗?这问题答案都不会相同,春是无始无终的,明年,我仍会见到我可爱的春天。
2005年4月9日

短评:再也不会写这样的东西了,我当年竟然也写过景物,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是不可想象的了。看了看,全文大概500字左右,在十年前的我来说,基本上就是当年的作文的字数要求。而这篇文字的格局,也基本上就是作文的布局,只是不交给老师罢了。

《奥运》
记得那是2001年的某个夜晚,我还在炕上看书,电视机开着,只是偶尔看了两下画面,精神全集中在书中。
忽然,一个声音我注视了下电视机,一句英文中夹杂着一个城市的名字——北京,我一时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北京与这话有何含义呢?
那时我还小,不懂得什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同学之间说起了北京奥运的事,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我看到的竟然是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策划那个为奥运会主办国的精彩瞬间。
奥运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活动,最早的奥运会是在希腊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是1896年开始举办的,奥运会是一个伟大而具有特殊影响力的赛事,我国自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重新参赛,并且由一个射击运动员拿下第一块金牌,而后我国运动员先后在各界奥运会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而成绩最好,奖牌数最多的是这次2004年雅典之战。
应该说,是奥运会成就了运动员,也是奥运会让我们中国扬眉吐气,展示出来的是在体育方面,我国绝不次于某些欧美国家,最典型的例子是这个跨栏运动员刘翔,他确是很了不起的。

短评:还是很惊讶于十年前的自己,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写个奥运会,和自己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但是实际上仔细一想,也是有理由的,在当时那个年代,我的家里面还只有一台电视机,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有限,于是我似乎本能的希望想把这些了解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以备日后的查阅,尽管实际上后来发现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了常识。

#2006年

《长大》
我愿立刻长大,长成一个人。
我愿立刻长大,变成有抱负的人。
但有时我却不愿长大,不愿承受承认的责任和负担
但有时我还愿停留在这短暂的时间里

细细品味其中的欢乐和笑声
时间对于我是矛盾的,长大对于我同样有矛盾
我知道我会长大,
却不知道长大的我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春风吹过我心扉
让我心潮澎湃
温暖的海水吹刮着我的面庞
吹刮这我这颗青春之心

我愿成为一个志士
成为一个英杰
长大我可否做到
长大的期限还有几何?
我多会才算是真正的长大?
那就时间来告诉我吧。

2006年12月16日

短评:当时的自己还是在乡里面的中学在上初中一年级,当时的自己迷茫的很,不知道将来会如何,大多半的原因是因为身边的朋友大多都已经辍学了,所以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有了我这样一个自问自答式的短文。当然,那时候的自己大概是对现代诗歌很感兴趣,模仿着现代诗的样子来写,只是这所谓的「诗」如今读来,幼稚的很,却也是朴实的很,正符合了我当时的想法。

《人生》
王老师的死给我的感触很大,人生恍惚几十年,如风如梦,一般擦肩而过,忍不住叹息。
或许一个人的死是很平常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当一个还是很年轻的生命停止,而你又和他又有几面之缘,更曾经祈求上帝留他在人间,然后却让你失望时,你会更为这个生命感到可悲。
一个人死的应该有价值,波老师死的有价值,让同学们为他捐款,献爱心是一大表现,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又是一大表现,四十五岁的年轻生命会因此而终结吗/我想是不会的,正如课本所说的那样,「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相比而言,我更替某些人感到羞耻,当王老师的病情恶化急需要用钱时,正值圣诞节前,很多同学竟然给好友买苹果,也不愿为王老师献爱心,这让我感到很可悲,一个苹果2块钱,他们完全可以用来买两个苹果的钱捐款,他们没有这样,他们是节衣缩食的买苹果,一分不出的捐款。
人生嘛,难免会做错事,我的人生,王老师的人生各自不同,我不知道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但我认为这一定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有「人生价值」的老师。
一个人应该奉献,正如王老师奉献知识,奉献时间 ,他生命垂危之际,我希望看到有人能奉献爱心,正如那句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人死不能复生」,但像他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人生是会源源不断永存的。

短评:先说一下背景,这个王老师没有教过我,但是教过我的父亲,他曾经在我们村子教小学,后来来到了我们乡里面教初中,就在我上初一的这个学期,他身患病症,学校里面鼓励我们捐款,我将此事告诉了我的父亲,当时我没捐几块钱,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人因为病重而需要捐款,而最后又不治而亡的事情,有了几分感触,在当年甚至上升到了题为《人生》的程度,文中的观点时至如今,已经不尽赞同了,文中的表述的稚嫩也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说人死而不死的那段实在是矛盾,实际上只是想表达一种人死了但是精神还活着,但是却矫情的说了那么多的话,也是醉了。我并不认为当年写这样的一些东西很幼稚,这个时候不夸张的讲,恰恰是一个人三观初步形成之时,有这样的事情让当时的我梳理一下三观,也让现在的自己看一看当年的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当年的自己想过很多关于「时间」这个话题的东西,这显然是与当时的年龄不相匹配的,但偏偏确实是这样,大概是看了很多无聊的电视剧,语文课文吧,其中最著名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朱自清的那篇《匆匆》了,如今想来,真是毁人不倦的,那篇课文搞得我当年神经兮兮的,想那些不相干的东西,如今的自己已经很少再回考虑所谓人生,时间这样宏伟的话题了,最大的话题也就是「前程」。

#2007年

《记忆》
三年的时间长吗?一般人认为三年不长,而在我看来,三年的时间我经历了很多,绝非是下半生任意三年所能够比的。这三年,我从稚弱渐渐成熟,由游戏人间道懂得负担责任,我所感受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我在我的日记中曾记录过重要事件,曾记录过游戏的场面,我从2003年9月1日主动记日记起至如今,已经三年长了,就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有太多的事情发生,我记录了他们中的一部分,这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每读到这件事,我心仿佛也会回到那个时候,同时也会禁不住叹息「时光飞逝啊」。
记忆中,记录中的我更天真,更让我感到钦佩,我曾经因为天真亲手埋葬过一只麻雀,而现在,如果在地上还有一只死麻雀,我可能只会一声叹息,悄然走过,我真想回到当年那个时候,同那个时候的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开心的度过每一天,但是我也清楚的明白,时间不会回去,所以在一声叹息之后,好应该将度过以后的日子,勿浪费光阴。
2007年1月7日

短评:如今看看这样的一篇日记,我的心情也许就像是当年的自己一样。想起了曾经在微博上面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们回顾过去的自己,只会发现过去的自己很傻逼,很天真,而实际上,现在的我们自己依然很傻逼,很天真。关于葬麻雀那事,当时应该还不知道有林黛玉葬花的故事,不然的话,以当时的我来讲,也一定会将它们对比个一二的,至于葬麻雀本身,我估计我自己会记住一辈子的。
还有一个很可笑的记录,说这三年是我的人生中经历「绝非是下半生任意三年所能够比的。」,似乎是很难以想象的。十几岁的年纪不知天高地厚,就说出这样的话来也足见幼稚,但是就是这样幼稚,这样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未来将会更加艰难,才有了今时今日。

《学路之黑》
今日,我见到一新闻,说记者到香港去采访,便就到了城市大学,和一个大学生走进这所大学,一同了解它,了解这个可爱的城市。
起初,我所认识的,我所想哟啊看到的是一个优美的教学质量较好的大学,但很快我就没有了这个念头,单单只有一个字——钱。
一个学生每顿饭20元钱,每天的花费就达到了六七十元,住宿费更令我难以想象,四千多快一月的住宿费是足可以让一个山区家庭吃饱穿暖一年吧!山区家庭每年后入可都到不了1000元呀!那所昂贵的大学令我「害怕」,想起那天看电视,伯克利大学每年的学费达几万美元,比起来这所香港大学,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城大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他基本上可以与清华北大相提并论,起码也是在收费上。
想一想,自己出外就餐一顿也就三块钱,人家竟20块,再想一想学校里收住宿费60元都嫌高,人家月钱就四千多块人民币,真是不能比的。我也不想比,与人相比,或卑或负。可我只是心有余悸,我日后倘若考上大学我只是说的假如,我都不知如何选择学校。重点,每年好几万,普通的毕业后就业单位又看不上你,正像那位城市大学的学生那样,他就是想现在花点钱,日后就业便不愁了。
我们这种人,在村里中等的都发愁,更不要说那种真正贫困的人了。他们又该怎么办,我又只能这样了,自我安慰吧!毕竟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学业我就只学会了开朗。
可又可换个角度,那些大学总是会给些经济政策的,就连政府也是会帮助的,前途无量,何必现在为了那些几年之后发生的事情而耿耿于怀,便走一步算一步吧~!而我所说的,只是人家的收费条件,难道该我妒忌吗?
2007年6月28日

短评:看到这个题目,我还很是不解,后来看了内容,才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自己对于上大学觉得是一件很神秘很高大上的事情,看得这个节目我到现在也仍然记得应该是《东方时空》,如今再来看这个日记,其实依然能够感觉到当时的迷茫,对上大学这件事情很期待觉得他很神秘很高大上,但又在这个时刻发现原来这件事情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然后就是各种猜疑各种分析,甚至连自己也会用上这样不确定的表达「可我只是心有余悸,我日后倘若考上大学我只是说的假如,我都不知如何选择学校。」

#pandoc是什么

pandoc是一个开源的格式转换工具,可以实现一些常见格式的转化。github地址在:https://github.com/jgm/pandoc
#为什么要用pandoc
简单来说,因为我自己一直以来有一种「成集」情结,也就是把自己这些年来在网上写的博客文字全部汇总到一起,然后自己做一个电子书。之前我在高中毕业之后做过一个利用word转pdf,来制作了一个高中三年博客的pdf电子书。我希望在我大学结束之后能够将这七年来的文字全部汇集到一起,因为最近一直在用markdown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用markdown能否转换成epub格式的电子书。后来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被我找到了这个号称瑞士军刀的pandoc。
值得一说的是网上一些搜索引擎排名比较靠前的使用方法的教程帖子,对他的下载地址都没有进行更新,而实际上这个工具已经从google转移到了github,下载地址在此,请戳:https://github.com/jgm/pandoc/releases

#安装使用
安装默认安装即可,使用我遇到点问题,我开始以为要安装那个Haskell平台才能够使用,后来又看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实际上只需要在命令行操作即可。我的做法就是打开cmd,然后通过cd指令到达安装目录,将所需要转化的md文件来放到这个目录下面,执行

pandoc -s -o book.epub book.md


这个时候就开始生成epub格式的电子书了,当然由于我这个md文件本身的问题,云端的图片被删除了(也可能被墙了),所以不能找到文件也是理所应当,但是实际测试得到的epub文件还是符合要求的。
#结语
实际上,这个pandoc的用处不止于此,还能够用它来制作幻灯片,转化成docx的格式,转化成pdf,不过实际上对我来说目前都还没有类似的需求。有时间倒是可以再研究一番。而事实上,即使这个md to epub也是最近用不到的,完全是好奇这个东西的神奇,看看它是在吹牛还是在果真是瑞士军刀。事实证明,其实除了没有个GUI,总体也还不错。
p.s 网上这篇http://www.yangzhiping.com/tech/pandoc.html 搜索引擎非常靠前的对于此工具的使用讲解,对我这等小白来说实在是晦涩难懂,不推荐作为参考资料。

参考:http://blog.michiru.me/something-about-epub.html

#DIY
为了让这篇博客更有说服力,用pandoc这个工具自制了两个epub文件。
我的2014年20篇较好博文: http://pan.baidu.com/s/1eQGPh2U
美剧基础词汇(来自百度贴吧用户的word文档转制而成) http://pan.baidu.com/s/1gdre9hD

更新:类似下面的命令可以给电子书添加封面

pandoc -o my-ebook.epub title.txt my-ebook.md --epub-cover-image=cover.jpg --epub-metadata=metadata.xml --toc --toc-depth=2 --epub-stylesheet=stylesheet.css

我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写了一个系列的《晓松奇谈拾遗》 ,后来将这个做了简单的推广,在豆瓣上发了篇影评,附上了博客的地址。在知乎上面回答了个相关的问题。最近看了看博客的文章阅读量的统计这个系列的几篇博客在搜索和阅读量上还是不错的。而与此同时,前两天又看这个节目《离骚1949上》,又发现了个问题,于是继续来更新。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之错,但是这个错真的不应该。

简单说下节目内容,高晓松提到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然后开始列举他们的名字,这个时候高晓松亲口说出了韩复榘,这三个字,高晓松亲口说的是 han fu qu(就是字幕中标注的声 「渠」),而实际上这个字正确的读法应该是「举」。
字幕中也是用的渠字

关于韩复榘这个人的维基百科介绍感兴趣的请戳:韩复榘–维基百科
当然,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我知道这个,而自称「自由知识分子」的高晓松却不知道呢?这里面自然有高的学有疏漏之处,但并不是能够说明我个人有多么的学识渊博,仅仅是因为:韩某人与笔者我是同乡

是的,就是因为韩与笔者是同乡这个原因,让我得到了一个高错误而我正确的point。

在这里不妨以一个同乡的角度来聊聊此人,当然由于时间距离较远,我也只能是道听途说的。

第一个是事实,我们村子旁边有一个村子,叫做「韩家地」,是因为当年韩复榘家里面是地主,而那个村子整个就是他们家的土地,故这个村子也一直就叫做「韩家地」。另外一个信息是说韩某人虽然在外是个军阀,做了不少的坏事,但是对待家乡,却是很照顾有加的,所以,也正因为这点原因,我对此人倒谈不上怀感。

说到了同乡的话题,不妨再扯远一点。其实说来中国几千年历史,每个县出几个名人本也算不得稀奇的,不过有些确实也比较好玩吧。比如,我有一个同学来自河南周口项城县,我是先知道他是来自那里的,后来有一次上毛概课,老师讲起来《袁氏当国》来,说起了袁世凯此人来自于周口项城,偏偏我那同学就来自那里,这一下,倒也是让我惊讶不小。一是因为此二人同乡,二则是因为我那位同学谈不上精明,怎么我也不会把他和袁公扯上关系,不过细想一番,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关系吧。

以前我很反感看意林读者之类杂志里面那些不知真假的故事,不过最近,读了很多人写的他们自己的故事,其实事情都不大,无非是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曾经认为很「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是却总能有吸引我的地方,各种人生各种经历,也是各种颜色各种精彩,是看微博朋友圈之类短消息所不能得到的。

看别人的故事经常能有一种ta和我并不在一个世界的感慨,觉得ta的那个世界和我的世界是平行的,ta的故事从来也不会出现在我的人生轨迹里。当然,这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我过往的岁月里,其实也不过只有几段经历,上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更大,视野更宽广,见识的人更广泛,但是尽管如此,实际上,最近读到的那些故事,他们所涉及的,都是关乎于生命中下一个或者两个阶段的事情,是人生22岁以后的事情,这些故事包含了亲情,友情,爱情,也许我也会在我的下一个阶段,得到相似的同他们那样的故事,关于职场,关于奋斗,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事实上,即使是曾经过往的那些岁月,即使我们都曾经从小学上到大学,但是经历仍然千差万别,让你觉得别人的故事精彩,而你的故事平凡,尽管也许你们都是平凡人,但是实际上,也许,只是他比你会讲故事而已,你的故事同样精彩。是的,我的故事同样也很精彩,但这并不妨碍我去听别人的下一个故事。

当然,这也是最近的体会,在过去的很长的时间里,我因为距离就业还很遥远,所以即使看了别人很多的故事,也都只是单纯地将他们看成是一个个的故事。而现在,我开始重视那些人的故事,那些人的那些经历了。我开始试着在想,如果换作是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怎么样选择,会怎样做。我开始关注这下故事,在意这些故事的内容,因为下一次我很可能就会遇到类似的事情,这就好像最小的时候模仿家长的习惯来学习生活一样,现在我也在模仿着借鉴别人的生活,事实上,我们似乎也无时无刻不在模仿,不在学习着别人的经验,所以故事总是能有好处的,只是看我们能读懂多少。

实际上,这又牵扯到一个关注点的问题,在大学以前,我的关注点是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先是喜欢中国的历史文化,后来关注过中国的政治娱乐圈这些新闻,再后来喜欢过几年体育,nba之类,这些都是有理由的,其实这些都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有,就是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确实有冲动要报一个体育方面的播音主持,梦想成为下一个于嘉,不过最后还是没有这样做。可以说,我的关注点,似乎从来没有太多是在现在社会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上面,他们不关我的事,我也懒得思考,我看那些天朝家庭伦理电视剧就烦,讨厌那些关于人的斗争方面的东西,不过当我离就业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确实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的变化,社会上人们的变化,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我更加喜欢,我确实开始喜欢听故事,看故事了,尤其是普通人的奋斗故事。

当然我之前也在微博上谈到过类似的话题,我说:

其实我越来越发现,真正能够激励你的往往并不是那些演说家,什么俞敏洪,乔布斯等等,而往往就是身边的这些人,在一个不那么好的环境下每天逗逼地生活着的人,而这样的人,身边真的有。
我这两年来对于「励志」有一个变化,以前我以为像马云啊乔布斯啊俞敏洪啊这些人很励志,会专门找出他们的演讲拿出来看。但是现在我觉得他们高不可攀,「励志」不是你羡慕他,而是你学习他之后也许你也可以成为他。于是我现在觉得那些不大不小的人物反倒更励志了。简单来说,我现在更愿意听到那些人讲述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而不是某个大佬怎么成为世界首富,亚洲首富,中国首富的。
看别人的故事是为了学习他们,取长补短,现在我更愿意看普通人的生活了,原因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那么下面的问题是要不要看诸如刘同,张嘉嘉,卢思浩,这些人的文章呢?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是女生,可以看,可以大大方方的看,如果你是男生,尽量少看,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们的这些文字有不少人指出是所谓的心灵鸡汤,但甭管是鸡汤还是鸡蛋,只要有用就是好的。如果说女生是柔,看也就看了,多看也最多是增加些多愁善感的情绪,当然前提是看进去了。而男生则不然,看多了鸡汤文实在无益,倒不如干点正事呢!当然,情绪低落,和女朋友分手,职场失意的时候,看就看了,看过之后鸡汤喝完,继续前进,前进,前进。

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应该看谁好呢?那还总说,在下啊!要故事给你故事,要知识给你知识,要八卦给你八卦,闲话少说,速速关注。。哈哈。

github 最全的使用教程,来自:https://github.com/tiimgreen/github-cheat-sheet

阅读全文 »

今天,我生日了,不过是阳历生日,我没有过阳历生日的习惯,但是怎么才算「过」呢?其实大概只是个mark吧!所以都一样,无所谓了。
生日这个时候,总还是想做点比较特别的事,后来想了想,也好像没有很特别的事情。因为本来就是个自己都不重视的阳历生日,所以也没有告诉身边的人任何一个人,不过还是觉得应该说点什么,就来更新博客了。
一首歌,最近常听。分享一下,这个生日,就算是交代了,哈哈。

文中的观点请务必辩证地来看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一直很想扯一扯这个话题。

大学,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生阶段,如果你上了大学,那么它就是你从非社会人走向社会人的过渡阶段(不懂什么是社会人请自觉面壁),在大学里总免不了跟钱打交道,所以这个话题很值得一说了。

#上大学,可以不花父母钱?

我自己实际上在上大学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几个大学生,只是在电视剧中了解过一些大学生的生活,在我的印象中在大学中生活的那些优秀的例子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挣取学费,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就能够得到生活费,在大学阶段就不再向父母要钱。前不久读了一篇年终总结的文章,作者写了在过去的2014年里面花了多少钱买macbook,Iphone 这些电子产品,最后作者在最后一段补充说他是个在读研究生,他买这些东西从没有花过父母一分钱,甚至作者从大二开始也没有再花过父母一分钱,当我看到此处时也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比了作者和我自己,更加觉得我自己虽然已经大三了,可是却依然每个学期拿着父母的几千块的生活费,汗颜。

#兼职是个好选择?
当然,实际上,我自己从大一开始是有尝试过通过做兼职来减少向父母要的金额数目,但是仅仅也只是做过一两次,内容也不过就是发传单之类的。因为我本人对发传单这种事不是很欣赏,所以也仅仅是做过一两次。大一的那个平安夜,我甚至加入了一个所谓的淘宝刷单的yy团,后来在这种事情上得到了一百多块钱。后来总觉得这种事情对我来说一来很大风险二来良心不安三来工作简单枯燥。所以最后果断的放弃了,当然大概在同一个时间,我找到了另外的一个理由或者借口,在知乎上有一个很热烈的讨论,现在已经忘记了内容,问题大概是问,大学生应该做兼职吗?我很欣赏其中一个人的回答,他说大学生如果仅仅是做那些与你的专业毫不相干的兼职的话,那么不做也罢,否则也是浪费时间。如果能够把那些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才是大学的意义,大学就这么长的时间,应该珍惜,以后想挣钱还有的是时间。这个说法说服了我,我于是在之后的将近两年里再没有做过兼职之类。

#拿个奖学金怎么样?

我在大学阶段永远也得不到奖学金,其实奖学金对我来说从来也不是必要的,仅仅是因为面对父母的时候能够更加硬气一点,有一个细节,上一次给父亲打电话,父亲主动问我要不要钱,我说给我再打两千吧,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又去了电话,他问钱够不够,我说我回去查查吧。后来一查结果还剩1400多,因为距离那次打钱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不可能只花了600块,于是查了查网银的记录,才发现那次我让父亲打款2000的,他给我打过来3000块。所以实际上,总是心怀愧疚的,而在钱这方面似乎能够给我解释的也只有刚才说过的那个解释了:

大学生如果仅仅是做那些与你的专业毫不相干的兼职的话,那么不做也罢,否则也是浪费时间。如果能够把那些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才是大学的意义,
大学就这么长的时间,应该珍惜,以后想挣钱还有的是时间。

#结局

好在我们家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家境在村子里还算中等,每年供应我上大学一万块左右也不算太困难,当然也并不是小数目。可是,想想还有很多家在农村,家境并不是很富裕,每年他们父母拿出万余元来供应子女的同学们呢!所以,真的很感激我的父母,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能够让我在大学里面,即使不做那些可能没有意义的兼职,不通过期末那个赤裸裸的应试考试来获得奖学金,能够发展更多自己的爱好(请不要认为这些爱好是LOL,WOW之类)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当然实际上在大学里面与钱有关的事情远不止于这些,本文侧重于在大学里面挣钱,也许过不了多长时间,我还会写一个在大学里面花钱。ahhh。

相关阅读:http://hktkdy.com/2014/05/30/201405/0530/

P.S 我要不要贴个支付宝二维码呢?

#题外话:
在我搭完这个ss之后两天之内,fqrouter的开发者宣布了停止对此项目的开发,我买的时机哦很好啊。

#正文
无意中看到有3.99美元的广告,然后就默默的在心里面埋下了种子,其实之前一直对vps有一定的了解,大概也就是能够比较流畅的观看Youtobe 的1080p的视频无压力,但是具体怎么样并不太清楚,因为我的goagent最近挺稳定的,所以一直也没有动过买什么vpn之类的念头,平时翻墙也就是那几个,上上google,Youtobe,twitter(这东西我当新闻源用,我自己发的时候当秘密用),instagram这些(偶尔会上上t66y,你懂的),其实对翻墙的要求不是特别强烈。只不过那几天考试压力挺大,然后考完试之后总想找点事干,觉得不过是一年只有20几块人民币的事,买完之后还可以折腾折腾提高提高所谓「技术」(其实有什么技术啊,就是一堆教程嘛!),然后就开工了

买这个搬瓦工vps很简单,只需要到搬瓦工的官网,可以先不用注册,等到支付的时候临时注册即可,支付需要使用paypal,因为我之前开通过一个,所以也很容易就解决了,汇率是6.1多,所以实际人民币支付是25.6元。选择的是洛杉矶的节点。支付成功之后才能够看到节点的ip地址,这个时候才能ping。
后来参考了https://github.com/kellyschurz/oneclicktoss 这个一键配置shadoowsocks的使用方法,在本地下载了putty并且参考这个教程 http://www.tennfy.com/2022.html 学会了使用该软件,中间有一些曲折,不过最后结合这两个资料成功配置了ss。

速度上来说,正常情况下确实能够观看Youtobe的1080p视频,不过偶尔会出现卡顿。昨天晚上ping的时候甚至丢包达到了50%,不过我怀疑与我的运营商网络有关系。因为等我用手机连接了畅无线的电信wlan之后,用手机也是能够观看Youtobe的720p的视频的。这一点我还是比较在意的,因为之前墙高了一层,之前我手机打开YOutube的,后来手机就不能再看过Youtobe的视频。另外其实我很在意的是,google play book,我还是很喜欢用这个app来看电子书的,不过由于你懂的原因,用fqrouter来下载的时候也是看人品了,一本书往往下载老半天都不成功,尽管这本书只有不到1M的大小,在这上面我浪费的时间着的急多了去了,当然其实我可以选择用多看的,不过总觉得多看对视力的影响要比Play Book大,而且多看的ui我也不是很喜欢。
说来说去,其实搭建一个SS真的并不难,我曾经在贴吧上看到说遇到的各种问题,卖vps售后是个大问题,如果售后不是问题的话,我都想要卖这个了。毕竟有很多人是没有paypal的,毕竟很多人是不会这些比较基本的操作的,毕竟很多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
真的,其实学生时代的时间,真的很廉价。

话说就在我写这篇博客的时候,因为要登录搬瓦工的网站,发现有一个2.99$配置,而且配置比我那个3.99$的还要好很多,比如那个2.99$的ram是256M,而我的只有72,、M,后来才想起来我当时是因为听说过太多次是3.99的,所以看到别人的3.99的链接就直接点进去购买了,后悔了,还好是三十天内可以退款,于是找了半天找到了退款位置,给取消订单了。

取消订单之后再买一个,不就OK了。话说2.99$的话,连人民币20块都不到啊!
你们吸取我的教训,想买的话,一定要上官网确认一下啊,这东西瞬息万变。
评论里说2.99刀的是每月,一看果然是这样的,最近脑子不够用了,看来要补脑了。
地址:https://bandwagonhost.com/


奖学金这个,如果能够争取到的话,也是能够给家里父母省下不少一笔钱呢。然而,我曾经一度以为在这样一所二本的三流学校里面拿到奖学金会,对我这个曾经自信满满的人来说会是一件并不太太难的事情,后来才发现我想错了,我自己的水平就是这样的水平吧。我本人又并不是个学霸,也不打算成为学霸。我觉得如果大学里面,仅仅是为了得到几次奖学金,那么还有什么意义呢?然而事实上,我也确实发现,在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他们也并没有说有多么努力,他们也仅仅是考试前的一两个月开始复习,最后能够拿到一定数目的奖学金,所以因为有他们的例子,我在本学期又燃起了想要获得奖学金的火焰。

然而,事实上我发现,我并没有他们出色,他们可以用一两个月完成,我却是总是在纠结着,我并不想把自己逼的太紧,失去了大学的乐趣,我讨厌一味地重复着书本上的知识,我讨厌枯燥的学习,我讨厌应试教育,但是我自己又受益于应试教育。

一个很可怕的事实是,老师在出期末考试试题时,往往会出很多书本上的原题,而那些原题往往又是略有难度的。而我自己又偏偏总是不重视原题。我总是希望能够做到尽可能地理解书本,然而后来发现有些同学仅仅是花了几个晚上背了背老师勾画的题目和书上的文字,就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当然也许我也可以这样,但是我自己真的不是那种喜欢背东西能够背完东西之后记下来的人。我往往必须理解了接受了这个知识之后,才能够记住这个知识,这是我多年学习过程的习惯。这要求我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理解那些公式否则我不可能记住他们,而这些需要更多的时间。而相应的,很多同学是在考试前两天,然而背一背书上的原题和知识点然后就匆匆上考场了,最后也能够顺利的通过考试。

前几天,我们考过了一门考试之后,我自己很愤愤不平,就是因为四道大题都是书上的原题,而计算很费时,其实我真的很希望出题能够出成简单而更加灵活的,那样我对于那些公式定理的理解才更加能派上用场,然而正像一位老师亲口所说,我们的出题老师怕我们不会,于是就直接照搬了书上面的原题,这样一来,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是好事,对我来说,因为我的种种,拉后腿了。

所以,我那天考完试之后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也许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够读懂的微博,我说我到现在即使是上了两年半的大学,我仍然是不习惯。不习惯的东西其实很多,考试就是重要的一项。当然你也许可能会质疑我,但是我想告诉你,我真的很不习惯那种非标准化的考试,我的英语四级大一下通过,英语六级大二上通过,计算机的二级也在大二上的时候通过了,可以说对待标准化的考试,我自己是心里有底的,而对于我们学校那个期末考试,我真的不习惯。如果说四六级这些是应试考试,那么那些期末考试就是彻头彻底的应试考试,赤裸裸的应试。当然有些时候我甚至不太清楚学某门课程的意义何在,如果说一门课程本身就没有意义,那么我们不通过努力而只是通过糊弄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似乎也是说的通的。当然实际上,对于我这个专业体系来说,本学期还真没有所谓的没有意义的课程,那么考试真的就只是为了应付了。其实学生是在糊弄老师,老师何尝不是在糊弄学生呢?

我们大二的时候有门数字电路课程,老师对着电脑讲解ppt,完全不管下面究竟有没有人在听,到最后考试的时候倒是确实让几个人挂科了。这学期有门运动控制系统课程,那老师跟数字电路老师一个脾气,后来在书上面了知识点,题目,还给了一张试卷,后来就全班都统统过了,这不就是老师在糊弄学生,学生在糊弄老师吗?

当然我并没有说,我自己没有在糊弄老师,我也在课上玩手机,我也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去上课,逃课。索性,我现在还有这样的意识,我是在糊弄老师,老师也是在糊弄我,可是悲惨的是,我的很多同学似乎并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因为老师在后来画了题目而兴奋,因为后来通过了考试而感谢老师。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自己的这个大学就是在挖坑,总有一天会让你来补上的。当然我也明白,事实上,大多数的所谓大学生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在大学不学,到了社会上恶补。然而,我希望我自己能够成为那少数的一部分人。

总结一下就是,我在大学阶段永远也得不到奖学金,主要原因也是主观原因是我自己不够努力,我自己不是学霸。次要原因也是客观原因是我不适应我们学校这吃裸露的考试制度。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和辅导员关系比较好的话,往往会在评选时有一定的照顾,而我本人,也对我们那位辅导员始终很不屑甚至排斥,也许是因为他说话总是在两个极端,或者太过实在,或者太过虚伪吧!

P.S1 我曾经和某位同学FYQ聊到过大学的所谓完美,他说你的大学看似就已经很完美了,他是关注了我的微博的,知道我在微博上说到过关于奖学金的话题,于是又补充说「除了没有拿过奖学金」,我不知该说什么了,只好笑笑。其实所谓的大学哪有什么完美呢?有人说没有挂个科的大学是不完美的,我大二的时候挂过门概率论,除此之外身为一个不入流的二本的学生能够在大二上的时候过掉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也是很不错的成绩,在大一大二两年里也折腾了一把学生会青年志愿者社团等组织,承蒙学长看得起,当了个小官过了个小瘾,在学习里面乱七八糟的奖也拿过不少,看似确实也还不错了,不过,哪有什么完美呢?都不过是在别人眼中的看法吧,有个拿过几千奖学金的哥们儿开玩笑和我讲,如果可以选择,我拿我这几千奖学金换你那张六级证书。可是,那只是说说,他真的会换吗?

P.S2 我这个人经常会想「如果多少年后重新看某件事情我会怎么想」。我现在觉得多少年以后我读到自己的这篇文字,也会觉得「too young too native」,因为那个时候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所谓的奖学金都不过是浮云而已,这不过是自己当时「狭隘」的观点。但是现在的我,仍然愿意把这很「狭隘」的观点表达出来,生活似乎就是这样,茶米油盐。

#为什么更改主题

##一是确实不太喜欢这个主题

这个主题的色调在本地还是很不错的,深蓝色,而到了远程就变成了那种淡蓝色,因为我的博客托管在github上面嘛,只需要进行一步 hexo d的操作,而我一直很怀疑这个操作只是起到merge的作用,所以并没有把我之前更改的主题色调在远程改变。总之,这一点,让我很不爽。

#二 风格

我总觉得之前那个jacman的主题,风格太过严肃,更偏向于技术博客。而我的这个个人博客,到目前为止所谓的「技术文章」还不是很多,所以为了把这种反差扭过来,我也觉得有必要更换主题,之前在hexo themes list上面挑过其他的主题,并没有选到我满意的,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偶遇

因为昨天无聊的时候翻网页,然后先是看到这个网站: http://zenhabits.net/ ,本来我只是去看这个网站的内容的,然后瞬间就被它的design吸引了,后来又看了这个网站的站长的另外一个更让我觉得惊艳的网站:http://zenhabitsbook.com/ 当时心里在想「这他妈才叫网站嘛!」,然后又想到了自己的博客,一对比就相形见绌了。因为作者的第一个网站让我想到了medium这个我之前上过甚至注册过的站点,于是再次登录medium.com ,它的简洁的风格虽然不似zenhabits ,但是这个UI也是足够出色了。我当时甚至想要写一篇英文blog试一试,最后实在迫于我的渣英语放弃了。顺着这个思路走,想有没有类似于medium的主题,,然后就自己在google上面搜索,开始显示的是有wp的主题,然后我又搜索是否有符合hexo的medium主题,结果果然被我搜到了,作者还是天朝国人,自然说换就换了。
#安装与调试:
安装其实很简单,这个主题的github库在https://github.com/yuche/hexo-theme-kael
只需要在git里执行一行:

$ git clone git@github.com:yuche/hexo-theme-kael.git themes/kael

但是修改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即使是看了作者的这个官方教程 http://che.gitcafe.com/introducing-kael-customization/ 也一时找不到
头脑,主要就是注释太少,这让我这个没学过前端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半吊子很是头疼,在页面的左侧先是加入了一个友情链接的选项,然后最大的问题是把文章的多说评论改成我自己的。看作者教程说的只需要将head.js第三行改动,可是他的注释里又说其他几处也需要改,结果我就懵了。于是经过了一系列调试,最后跨了一个年之后终于成功了。直接将结论写下吧:
##结论一
作者的代码我怀疑有问题,在本地的时候不能正常显示多说评论,只有git到远程才能够在博客中看到评论。所以实际上只需要改动head.js,第三行即可将多说评论替换为自己的多说。
作者自己的demo都有错误出现
##评论同步

接下来是多说评论的同步问题,多说的后台显示的是以前的文章评论都在(虽然不多吧!),但是更换主题之后不能显示之前文章的评论,于是又折腾了好半天,也把结论直接写下吧:

##结论二
在多说的后台将评论先导出再导入,注意导出以后是zip格式的压缩包,而导入是将其中的json文件导入。
如图:多说后台
#最后
在经过了超过六小时的折腾之后终于基本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虽然这个代码质量不是太高,有一些bug,但是这个UI总体还是不错,你们可以感受一下:http://hktkdy.com

#题外话
话说昨天是2014年最后一天,因为这件事情没弄好,我还在自嘲「别人都在看跨年,我却在改博客」(虽然我对卫视跨年晚会没兴趣),不过早上起来看到新闻「上海外滩跨年发生踩踏事件,已经导致35人死亡」,到觉得自己十分幸运乃至幸福了。
2014再见,2015,愿你我都好。